相关

 

国家环保政策收紧,砖瓦行业路在何方?

来源:  更新时间:2018-01-13 09:42:37  浏览次数:
 近年来,砖瓦厂被拆除屡见不鲜。砖瓦厂拆迁大多是源于政策性,或者由于环境问题关闭关停,或者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勒令停产停业,还有的是为了响应减少低功能产业结构的政策。2017年以来,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,各地砖瓦窑厂被拆除现象更是屡见不鲜,对于中小型的砖瓦企业而言,应该如何应对?

    墙材行业的发展困境

    砖窑业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行业之一,随着国家大力推行提倡使用新型墙体材料,则不可避免地陷入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,走到淘汰的边缘。不可否认,传统砖窑业自身技术工艺的落后和经营管理的缺陷,是其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主要原因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
    一是使用农田黏土、破坏耕地资源。黏土作为传统砖窑生产制造的主要原料,通常来源于农田耕地,以毁田取土作为主要手段。目前,中国人均耕地仅有1.41亩,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0%,而中国城乡的高楼新宅却以年均20亿平方米的速度剧增,每生产1亿块标准实心黏土砖将毁坏耕地40亩,全国各地每年为烧制实心黏土砖毁损的良田超过70万亩,相当于每年有60多万人口失去耕地。在我国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已大量占用耕地、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,这种以毁坏耕地为惨重代价的生产方式,必然要遭到淘汰。

    二是消耗煤炭资源,产生排放污染。目前,国内多数砖瓦窑厂仍然大量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的燃料,平均烧制1块标砖需要消耗原煤0.1公斤,1亿块砖就要消耗标准煤1万吨,全国每年用于烧制砖瓦所消耗的煤炭数量更是惊人。而且,多数窑厂基本上没有采用烟气过滤处理措施,生产过程中燃煤所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硫、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往往未经处理就直接向空中排放,给环境造成重大污染。

    三是技术工艺落后,仍以实心为主。砖瓦产业整体工艺技术落后,但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工艺仍然停留在建国初期的“土窑”水平,几十年来并没有显著的进步,技术含量较高的轨道窑,由于建窑成本较高,应用程度并不普及。多数的窑厂仍是纯人工的土窑或者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进的轮窑,机械化水平低,大小烟囱林立,产品仍以实心黏土砖为主,这种产品体积重量与单位能耗较大,保温隔热性能与国家大力推广节能节材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,不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。

    四是普遍规模偏小、管理混乱无序。以“脏、乱、差、小”来形容目前国内砖窑厂的现状并不为过,在国家“禁实政策”的制约下,大量无证经营的小型窑厂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偏僻乡镇、村落,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,山西“黑砖窑”事件则是一个典型案例,集中反映了目前国内一些砖窑厂的生产管理状况。相当数量的砖窑厂还处在家庭手工作坊的管理阶段,发展受到规模偏小等技术条件的制约。

    以上四点是造成砖窑行业面临严峻生存危机的主要因素,也是政府取缔砖窑厂、禁止实心黏土砖生产的主要依据,但是在目前国内建筑业迅速发展、新型墙材还未能全面普及质量有待提高的情况下,完全依靠行政力量“一刀切”地取缔砖窑企业还有较大的难度。

    所以,依靠政府的政策导向、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、依靠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,来推动传统砖窑企业全面转型提升、优胜劣汰,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,应是解决这一全局性、全行业发展难题的新方向、新思路。

    可持续发展路在何方?

    传统砖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原料燃料来源、产品结构、企业管理、自身环保四个方面入手,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,才能跟上时代潮流得到新生和发展。如何把落后的砖窑企业改造成生态环保型企业模式,总结国内成功经验应当做好四个结合。

    第一,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。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使用原料来源,从使用农田黏土变成使用江河湖海的淤泥,焙烧的内外燃料从使用原煤变成使用煤渣、木屑、秸秆、纸屑、谷壳等固体废弃可燃物。把其他工业的“下脚料”综合利用起来,以达到变废为宝,化害为利的循环经济目标。

    第二,与发展绿色墙材相结合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节能绿色产品。目前,国家推广的新型墙体材料以水泥砌块、粉煤灰蒸压为主,烧结砖要能够符合国家产业政策,除了改变原料来源之外,还必须改变“实心”为“空心”,空洞率要达到35%以上,将导热系数控制在1.5以下,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才可以实现节能环保目标。

    第三,与推进节能减排相结合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砖窑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。当前,关键要突破烟气清洁排放和余热循环利用等核心技术,改变砖窑厂烟囱高耸林立,烟气随意排放的状况,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加以利用。

    第四,与自主工艺创新相结合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自主创新。砖窑企业要进行技术工艺革新,真正与循环经济、绿色墙材、节能减排紧密结合起来,提高现代技术在传统行业的应用水平,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体制,提高整体的规模效益,改变“脏、乱、差、小”的行业面貌。

    以上四个结合是目前砖窑行业摆脱困境,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途径的方向性探索。上海市某企业自2003年即开始利用所在地金山区河道、自来水厂沉淀的淤泥,掺合工业废煤渣,并综合利用木屑、秸秆、纸屑、谷壳等固体可燃物焙烧生产环保型多孔砖获得成功,为广大砖窑企业探索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。其技术成果在2007年第五届福建“6.18”项目成果交易会暨海峡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博览会上,与其他企业成功对接,引起多方关注。

    墙材行业的“新生”

    政策引导主要是“禁”与“开”。在全面禁止生产实心黏土砖的同时鼓励砖窑企业转型生产新型墙材,并鼓励利用我国现有的水厂、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水库、滩涂、养殖场等的淤泥资源和建设中产生的“弃泥资源”。如何有计划规范化开发并充分利用,对于节约资源、保护耕地、节能减排、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因此,在清理整顿砖窑行业的工作中,政府应区别不同情况,不搞“一刀切”,在淘汰污染落后的砖窑厂的同时,重点鼓励、支持那些真正从事循环经济、资源综合利用,正在技术攻关、自主创新的企业,以此带动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,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。

    在国内,关于利用河道淤泥制砖的研究方兴未艾,有的省市出台优惠政策,鼓励砖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。浙江省政府专门出台了《关于加强河道淤泥制砖工作促进河道整治的通知》,在土地、税收、市场销售等环节对淤泥制砖企业予以扶持,江苏省南通、泰州等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行业发展,天津市更是把滩涂淤泥制砖作为扩展滨海新区用地的重要举措。福建省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《福建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法》第十三条明确“鼓励利用矿产尾砂、工业废渣和废弃物、建筑垃圾及江、河、湖、海的淤泥等替代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”。所以,传统砖窑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响应国家产业政策,发展循环经济。

    从“湿漉漉、脏兮兮”的淤泥到烧制成“红彤彤、瓮瓮响”的节能环保型多孔砖,要经过数十道工序,需要先进、成熟的技术支撑。目前,有关单位采用的技术有如下特点:

    一是针对莆田河道桥孔偏小的特点,特制清淤船。采用“拆船组装水上作业”的办法,用吊桶装泥直接上船,依靠水上运输运往淤泥堆场进行处理,这种清淤方式成本低、适用范围广、受汛期季节影响小,不造成二次污染,仅此项技术每年至少可疏浚河道8~10公里,清理淤泥10万立方米,节约财政清淤投入200多万元。

    二是自主研发淤泥破碎脱水技术,这是第一道基础性技术环节。在淤泥里直接掺合煤渣、粉煤灰,做到用淤泥代替黏土和不使用原煤,通过原料配方比,使淤泥的干湿度符合砖坯不开裂的技术要求。

    三是改进轮窑风道使用木屑、鞋材边角料、谷壳焙烧技术,在轮窑顶进行排孔设计,根据火势情况适时投放燃料焙烧。这样能够充分利用工业废弃的可燃物,达到化害为利的目的。

    四是创新烟气热能循环利用清洁排放技术。建立烘干房利用窑体烟气排放热能来烘干砖坯。对烟气进行水过滤后清洁排放。以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。

    五是整合改装添加适用于利用淤泥制作的全套设备,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规范化管理水平,使企业整体技术升级,跟上时代潮流。

    从以上5个方面特点来看,相关单位在新政策的引导下,通过技术整合创新,变成新型的综合利废的充当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。在砖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上发挥作用而获得新生。长期无人问津的“脏兮兮”的淤泥将变成“香喷喷”的资源,从而造福于社会。


(中国砖瓦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)